【時事評論】澳門的語言和經濟資本

文:Keith Morrison | 作家及教育家


澳門明智地將目光投向中國內地、東南亞和葡語國家,將之視作城市經濟多元化重要元素。然而,只有開闊眼界,方能成功躋身國際舞台和世界市場。因此,澳門有必要大幅提升城市的英語能力水平。經過數十年的討論,這早已是陳腔濫調,但除了少數例外,澳門令人感到絕望的英語水平問題依然是城市國際化的障礙之一。若您向澳門高等院校的老師查詢本地學生的英語程度時;誠實的人們將告訴您,情況很糟糕並正在惡化。許多本地學生在入讀大專院校時無法運用英語正確地寫或說一個完整句子,甚至一個短語。

澳門不能忽視對英語的語言需求。這絕非語言帝國主義;相反,此舉旨在提升城市必需的語言資本,例如能夠熟練地使用一種佔主要地位的世界通用語言,且這種語言備受本地和全球社會具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群體所推崇。簡而言之,語言資本能夠助力經濟資本的成長。流暢的英語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人生機遇,對職業生涯產生強大且持久的影響,特區經濟、社會亦可從中獲益良多:無論是微觀效益,還是宏觀效益。在澳門範圍內堅持提升英語能力水平,這既非特殊訴求,也不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口號;對務實的人們來說,這是老生常談了。即然這是“舊調重談”,那麼澳門的英語能力為何仍如此慘不忍睹?

澳門有責任堅持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從道德上而言,本地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確保學生能夠使用符合國際標準的英語。但事實上:那些號稱以英語授課的中小學和高校,實際上卻大多使用中文授課,英語教師採用的教學策略亦收效甚微。此外,本地中學向其中六學生頒發畢業證書,畢業生入讀大學;熟練使用英語作為完成高等院校學業的必要條件之一,鑒於學生英語水平實在太低,這一要求幾乎名存實亡。

儘管學生已在學校學習了15年英語,英語能力卻極其薄弱,那麼學校的英語教育也必定一敗塗地。誠然,這令人耿耿於懷,作為學校應該堅守的道德責任一再遭到漠視;為什麼?為什麼無法誠實行事?忘掉澳門四所高校合辦的英語招生考試吧;幾乎沒有人會留意其結果,儘管本地學校花了數月時間對學生進行訓練。面對城市國際化、多元化、全球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澳門的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絕不能繼續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冷漠以對。他們必須抱誠守真:如學生確實未有達到體面的標準,那便是學校的失敗。澳門學校必須停止讓英語能力欠佳的學生畢業,例如當英語被列入畢業要求時,卻調高考試分數讓學生合格。這是不誠實且不道德的。

豐富多彩的語言應用是澳門實現繁榮的必需品,這意味著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必須達到國際標準,絕非許多學校內部設定的低標準。經過數十年的持續研究,我們發現澳門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低下、校外缺乏英語接觸、學校教學策略守舊且本地居民生活與英語脫節等問題。這些藉口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本地許多學校尚未採用國際認可的英語標準,卻自欺欺人地定下不切實際的低標準。為什麼不強制要求本地中學推行由國際認可的考試委員會制定和評分的英語考試,並採用符合國際規定的語言課程?目前,澳門只有寥寥數家學校以此方式行事,為何呢?重要的是,為什麼不對英語教育失敗的學校進行嚴處?

這些都不是新鮮事,是歷史,是舊聞,是對顯而易見的事實無休止的重複,問題不曾解決。英語不會威脅澳門的官方語言,不會削弱普通話的地位,更不會威脅中華文化和語言。為何就總是停步不前?